生活垃圾分类进万家
您现在的位置:

工作成效排名全国中等城市第七,日均生活垃圾量下降300吨——中山生活垃圾减量新战法

信息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日期:2023-05-29 分享:

微信图片_20230529091446.jpg

 中山市坦洲镇中环星座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雷海泉 摄

  每天上午7时至9时,中山市坦洲镇中环星座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梁玉棠准时到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上岗。从去年担任督导员以来,他已成为社区居民的老熟人。

  中环星座小区是坦洲镇生活垃圾“真分类”6个试点小区之一。试点实施一年多,效果正逐渐显现。居民形成了定时定点投放习惯,社区的厨余垃圾收集量从“零收集”增加至每天160多公斤,垃圾分类成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住建部将每年5月第4周定为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今年5月22日至28日是首届宣传周,主题为“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这种新时尚正在中山普及。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两年多,中山创建超过68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一套以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减量的新“战法”也逐渐显现。2022年中山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比2021年减少300吨,约等于中心城区东区街道一天的产生量。在住建部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中,中山市连续三个季度在全国86个中等城市中排名第七位,评估结果属于第一档“成效显著”。

  ●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从“要我分”到“真分类”

  从无到有,中环星座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历了一个周折的过程。2021年4月,坦洲镇成为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示范镇创建镇街之一,首批选取了6个配合度较高、新建成的、中小型的住宅小区作为试点,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操作试验,中环星座小区就是其中一个。

  虽说是“中小型”小区,但中环星座小区居住人口也超过3000人,要让大家配合开展分类工作,并非易事。

  “为什么要我分?”这是分类工作刚实施时居民提出最多的问题。坦洲镇城管住建和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何伟棋回忆,刚开始时,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居民并不多。经过组织物业公司召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和开展入户宣传等措施,垃圾分类工作才慢慢被居民接受。

  随后,坦洲镇逐渐在试点小区“动真格”,推出“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投放”两项举措,以此改变居民的垃圾投放习惯。小区各楼栋门前的垃圾投放点全部被撤销,整个小区只保留一个集中投放点,投放时间限定为每天7时至9时和19时至21时,其余时间不接受垃圾投放。

  然而,“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投放”并未实现“真分类”,不按时定点投放和混放等问题仍不时发生。针对这一问题,坦洲镇在试点小区引进督导员,在投放点监督居民有效投放。2022年10月,经过培训的15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分别到6个试点小区上岗。在引导居民按要求投放的同时,坦洲镇还专门从上海采购了一批“分拣器”,分发给督导员。一旦遇到居民没有做到“干湿分离”,其他垃圾与厨余垃圾混放情况,督导员可使用“分拣器”,快速实现垃圾的干湿分离。

  引入督导员和“分拣器”后,小区垃圾分类效果明显提升。“刚开始时工作量大,几乎每一袋垃圾都要处理。现在好了,基本不用说,大家都很自觉。”随着居民分类意识越来越高,中环星座小区生活垃圾督导员梁玉棠的工作变得轻松起来,“分拣器”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低。

  中环星座小区是中山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居住小区实现“真分类”,全市已有超过680个场所创建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中,除了物业小区,还有学校、餐厅、市场、医院等场所。

  推动全流程分类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面扩大,中山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打开了局面。

  “前端能够做到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就成功一半了。”在中山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垃圾分类管理科科长李呈耀看来,市民的有效参与,是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的关键。

  为推动前端有效分类,近年来中山市不断强化分类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场所已设置近12万个分类收集容器、超过5万个分类投放点和300个可回收便民交售点。随着设施的普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由2021年不到5%提升到2022年的30%以上。

  除了前端分类收集,在中端收运和末端处理环节,中山也在发力,推动全链条分类。

  为避免垃圾“先分后混”“混装混运”问题出现,中山近年来不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比如在餐厨垃圾收运方面,中山于2022年专门出台了《中山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完善厨余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建设,通过增加厨余垃圾密闭运输车辆,升级改造厨余垃圾转运站,保障餐厨垃圾有效分类收集和运输。

  末端处理方面,近年来中山更是下了大力气。经过升级,中山市三大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焚烧处理能力已达到7710吨/天,超出处理需求2000吨/天。针对厨余垃圾处理,中山还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实施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去年该项目已投入使用,补齐了中山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短板。目前,全市已有超过1000个公共机构、餐饮机构、集贸市场、大型厂企饭堂等场所以及超250个居住小区开展厨余垃圾收运,全市厨余垃圾日均资源化处理超过400吨。

  据统计,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总量约5800吨/天,到2022年已下降至5500吨/天,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减少300吨。根据2021年和2022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山市常住人口基本持平。李呈耀认为,在人口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垃圾分类工作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作用凸显,下降的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基本与目前全市日均资源化处理的厨余垃圾量(超过400吨)相符。

  开展常态化执法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个过程,市民往往需要经历从‘忍受’到‘接受’再到‘享受’的转变。”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一年多,何伟棋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体会。在他看来,生活垃圾分类最终受益的是市民群众,其执行关键在于市民自觉。在机制逐步成熟后,相关部门将逐步退出,让社区和市民主导。

  为让市民和各类主体更加主动地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中山正通过立法和相关方式进行规定。

  为增强垃圾分类工作的刚性,中山已于2021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这标志着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法治化阶段。新规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等全流程进行了规定,并提出配套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督导员制度、管理责任人制度、群众监督举报制度等细则,明确法律处罚措施。其中,混合收集、运输已分类生活垃圾的单位,最高罚款50万元。

  此外,《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中山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各类场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规范》《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建设管理规范》等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实施,形成了中山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政策体系。截至目前,中山已查处各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超过500宗。

  李呈耀表示,2023年是中山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突破年和成效提升年。中山将重点疏通市民“不想分、不懂分、不方便分”的堵点、难点、痛点,通过全面落实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四大法宝”(常态化开展入户宣传、积极推动撤桶并点、全面实行定时定点投放、持续加强桶边督导),进一步提升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成效。同时,垃圾分类工作的督导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对没有落实的行为“动真格”,开展常态化执法。

  “垃圾分类是我们生活中的‘关键小事’,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建设美好家园。”在李呈耀看来,生活垃圾分类并没有这么难,只要做到“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和“家里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的要求,就能完成。制定法律法规只是推动生活垃圾落实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生活垃圾分类应像呼吸一样自然,它是每一位中山市民的义务。